一、什么是RTO?
RTO(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,蓄热式热氧化炉) 是一种用于
高效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s)废气的设备,通过
高温氧化(≥760°C)将VOCs分解为CO₂和H₂O,同时利用
蓄热陶瓷材料回收并再利用热量,从而达到
高效净化 + 节能的双重目的。

二、RTO废气处理的 7 个关键流程详解
✅ 流程 1:废气收集与预处理
目的:
将车间或工艺设备产生的VOCs废气集中收集,并进行初步净化与保护,防止对RTO设备造成损害。
主要内容:
收集系统:通过管道、风机将废气从污染源(如喷涂线、反应釜、印刷机)引出;
预处理(常见):
除尘:去除废气中的粉尘、颗粒物(如布袋除尘器、旋风分离器);
除油/除湿:防止油雾、水汽进入RTO,影响蓄热陶瓷寿命与燃烧效率;
降温/升温:部分工况需调节废气温度至RTO适宜范围(通常 200°C 以内,不宜过高);
防爆/阻火:设置阻火器、泄爆阀,保障系统安全。
✅ 小贴士:预处理是保障RTO长期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。
✅ 流程 2:废气导入与气流切换
目的:
将预处理后的有机废气,按照一定的流向控制逻辑,引入RTO的其中一个蓄热室进行预热。
核心机制:
RTO通常设有 2~3个蓄热室(常见为3室式),每个室填充高热容陶瓷蓄热体(如蜂窝陶瓷、陶瓷球);
通过切换阀系统(如旋转阀或提升阀),周期性地切换废气进入的蓄热室与净化气排出的蓄热室;
废气先进入“蓄热”室,被其中储存的高温陶瓷预热,大幅减少加热能耗。
✅ 流程 3:废气高温加热与热氧化(核心反应)
目的:
将VOCs废气加热到760°C ~ 850°C(或更高),使其中的有机污染物(VOCs)发生氧化反应,分解为CO₂(二氧化碳)和 H₂O(水蒸气)。
关键点:
氧化反应条件:
温度:≥760°C(不同VOCs可能略有差异)
停留时间:通常 > 0.5~1 秒
氧气浓度:足够(一般废气本身含氧即可,缺氧时可补风)
反应式(以典型VOC为例):
VOC+O2高温CO2+H2O+热量
该过程在一个蓄热室(加热区)中完成,废气被加热并发生氧化。
✅ 流程 4:热量回收(蓄热原理核心)
目的:
利用蓄热陶瓷高的热容,将VOCs氧化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热量回收并储存,用于预热下一批进气。
工作方式:
氧化后的高温净化气体通过另一个“放热”蓄热室,将热量传递给蓄热陶瓷;
陶瓷体吸收热量后,用于预热下一轮进入的冷废气,极大提高热效率;
典型热效率可达 90%~97%,节能。
✅ 流程 5:净化气体排放
目的:
将经过高温氧化、净化后的气体(主要为CO₂、H₂O和少量N₂等)安全排放到大气中。
关键指标:
排放浓度:通常 VOCs 去除率 > 95%~99%,达到国家/地方环保标准(如中国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GB 16297)
排放温度:一般在 80°C ~ 150°C,部分RTO可配置余热回收进一步利用;
烟囱高度与监测:按要求设置排放口、在线监测(如VOCs、烟气温度、氧含量)。
✅ 流程 6:系统阀门切换与循环运行
目的:
通过自动控制阀门系统(如旋转阀、三通阀、提升阀),周期性地切换不同蓄热室的“进气-放热-清扫”角色,实现连续稳定运行。
常见模式:
两室RTO:有切换死区,效率略低;
三室RTO(最常见):通过切换实现连续进气、净化、清扫,热效率高、运行平稳;
多室RTO(如五室):适用于超大流量工况,更加灵活。
每个周期(通常为几十秒)内,各室功能轮换:进气→放热→清扫,保证连续高效运行。
✅ 流程 7:安全保护与系统控制
目的:
保障RTO系统在高温、易燃易爆环境下的安全稳定运行,防止爆炸、火灾、堵塞等风险。
主要安全措施:
LEL(爆炸下限)监测:废气入口设置VOC浓度检测仪,防止浓度过高引发爆炸;
防爆设计:包括阻火器、泄爆片、防爆阀、防爆电器;
温度控制与报警:实时监控燃烧室、蓄热室温度,防止超温;
紧急排放与旁通系统:异常情况下可切换至旁路或紧急排放;
PLC/DCS自动控制:实现燃烧、阀门切换、报警、数据记录等全过程自动化。
三、总结:RTO废气处理7个关键流程一览表
| | |
| | |
| | |
| | VOCs在≥760°C下氧化分解为CO₂和H₂O,实现净化 |
| | 利用蓄热陶瓷回收氧化热量,预热新废气,节能高达95%+ |
| | |
| | |
| | |
四、附加说明:RTO的典型优势